鯛科六魚 : 嘉鱲/ 赤鯮/ 盤仔/ 枋頭/ 赤翅/ 黑格

本篇整理【鱸形目/鯛科】的魚。台灣鯛科紀錄有7屬15種,常見的大約5屬10種,還不算太複雜。不過,鯛科以外還有很多很多個科,科名裡有個鯛字,譬如:電影海底總動員裡的小丑魚尼莫,是雀鯛科;台灣到處都看得到的吳郭魚,是慈鯛科;美麗的長尾鳥(長尾濱鯛)是笛鯛科。另外還有石鯛科、大眼鯛科、松鯛科、鬚鯛科、葉鯛科、…… 不勝枚舉。甚至,在鯛科所屬的鱸形目之外,還有其他的目名有鯛這個字,如金眼鯛目、銀眼鯛目、的鯛目等,光是學名,"鯛" 就已經很繁雜了,如果再加上俗名有個鯛字的魚,那就真要霧煞煞了。

我們還是先專注【鱸形目/鯛科】就好。通常的印象就是「體高者似鯛,體低者似鱸」, 鯛科的魚率皆體高側扁,腹緣近平,背緣高圓。它們的棲地在近岸沙地、礁岩、河口,與人類活動場域接近,因此人類認識和利用鯛科的魚已經很久了,互動既多,相關文化也比較豐富。

胡世安(1593~1663)的《異魚圖贊補閏集》已經有烏頰、赤鯮的記載。

【烏頰 赤鯮】
二魚異産。形味稍同,色羣可辨,或釣或罿。
烏頰身㣣,側視之則稍員。厚鱗少骨,多處水崖中,漁人以釣得之,色近黑脊,上有刺數十枝,長二三寸,或亦藉此以防患者。赤鯮一名交鬛,似烏頰而稍短,結陣而至,大小交錯,因名交鬛。色淺絳故又名赤,味不下烏頰。黒赤之分,衆寡之異,小者名紅翅葢其子也。

讀到這條資料,很出我意料之外,本以為「烏格」、「赤鯮」都是本地而且是比較晚近的名稱,這才知道,這些名稱都是「唐山過台灣」的,而且都已經延續使用至少五百年了。

台灣好魚排行榜之俗諺有「一午二紅沙,三鯧四馬鮫,五鮸六嘉鱲,七赤鯮八馬頭,九春子十烏喉」之說,其中的嘉鱲和赤鯮就是鯛科的魚,可見鯛魚在台灣一直是普遍、常見也很受歡迎的魚。

在香港,鯛科亦總稱鱲。可能因為鱲常常簡單寫成" 𩶘 “,所以也叫𩶘魚。電腦很難選到這個字,有時就用"魚立"兩字來代替或單用"立"。譬如台灣俗稱赤翅仔的黃鰭鯛,香港叫做黃腳鱲,也做黃腳𩶘,不過更常見的是黃腳立。如果看到有人寫成 “黃腳魚立" 或 “黃腳立魚",其實也不算太奇怪。

鯛魚也是最能代表日本的魚,日本的七福神(類似我們的八仙)其中的惠比壽,就是手抱鯛魚之像。我找了一些圖來看,認為惠比壽手抱的魚是嘉鱲,在日本叫做真鯛。

惠比壽_鯛

以下依台灣常用的六個俗名來看鯛科的魚。

【嘉鱲】=========
鯛科/真鯛屬/真鯛
(嘉鱲魚、正鯛、加臘、加蚋、加魶、真鯛、加幾魚、銅盆魚、棘鬣魚)

嘉鱲

我們都聽過香港赤鱲角機場,赤鱲角就是以盛產赤鱲魚而得名,而赤鱲就是嘉鱲。以魚名其地,進而名其機場,可見嘉鱲的普遍與大家對嘉鱲的喜愛。事實確是如此,嘉鱲有鯛中之王的美稱,日本更以真鯛相稱,真鯛,鯛之正也,似乎,其他的鯛魚就沒那麼正了?

何以稱鯛王?我思索,必與量多、體大、味美有關。量多體大這兩者只要常逛市場與其它鯛魚比較就有感覺,至於味美這項,我倒是聽到了些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認為嘉鱲之味美,講的是以前常見的幾公斤大的嘉鱲,現在常見幾百公克這種大小,又都是吃飼料長大的,完全沒機會吃到鯛王之味。這可能有些道理,我老婆就覺得嘉鱲不如野生的赤鯮。到底,俗諺有其時空背景,人言有其比較條件,美味如何,只能問自己了。

磯釣客不時會釣到嘉鱲,偶有公斤以上的,餐廳會收購。表面上看,野生嘉鱲還不罕見,不過已有研究指出,養殖魚種之野獲,多為養殖之逸出,較少野生之群落。論到基因的多樣性,其實是不容樂觀的。

【赤鯮】=========
鯛科/牙鯛屬/黄背牙鯛
鯛科/鋤齒鯛屬/黃鋤齒鯛
(赤鯮、赤章、黃鯛、黃牙鯛、波立)

赤鯮
IMG_20190428_212939

赤鯮的分類尚未完成(2019),我們很容易看到不同的說法。有說赤鯮是黄背牙鯛,也有說是黃鋤齒魚。赤鯮我們一看便知,毫不含糊,是一條俗名比學名還明確的魚。學術上的分類很費琢磨,現在似乎傾向認為赤鯮比較接近鋤齒鯛屬,只是鋤齒退化而不明顯。赤鯮的頭部黃斑和背部黃帶是其辨識特徵,也因之,有黃鯛之名。

鯛魚都是高價好魚,所以很早,約30年前,台灣就開始嘗試養殖,現在整個鯛魚養殖產業已經相當成熟,市場上看到的鯛魚泰半是養殖魚,赤鯮則是個例外。赤鯮體型比嘉鱲小,市場性沒有嘉鱲那麼高,可能也長的慢又難養,國內基本上還沒有開始赤鯮養殖,我們看到的赤鯮應該都是野生的。我光顧南方澳南寧市場阿冬的攤很多次,常聽她說 “赤鯮馬頭的船快回來了"、"赤鯮馬頭的船今天沒出去" 之類的話,可知,赤鯮、馬頭還是野獲的。

彭佳嶼海域一帶有湧升流,營養鹽豐富,是一個重要漁場,也是赤鯮的大本營。

【盤仔】=========
鯛科/鋤齒鯛屬/二長棘犁齒鯛 or 紅鋤齒鯛
(二長棘犁齒鯛、盤仔、魬鯛、血鯛、齊頭盤、魬仔、扯旗立)
鯛科/長棘鯛屬/高體四長棘鯛 or 長棘鯛
(小長棘鯛、盤仔、鍋蓋、鬍鬚魬仔)

二長棘犁齒鯛

“盤仔" 以背緣高聳近圓得名。叫做盤仔的鯛魚不只兩三種,然而最有機會看到的是二長棘犁齒鯛 (紅鋤齒鯛)。它的背鰭首二棘特別長,有點像扛著旗桿,也因此香港叫它 “扯旗立"。一般來說,盤仔比赤鯮體型更小,上圖這尾是在新竹漁港,得到一位親切的老闆娘同意才拍到的,僅10公分長。

嘉鱲、赤鯮、盤仔都是喜氣洋洋的紅色鯛魚,適合節慶。他們的特徵明顯、辨識不難。真鯛(嘉鱲)的紅,淡而隱,似粉微橙,尾鰭末梢有黑緣。黃鯛(赤鯮)體色銀紅亮麗,頭部有黃斑,背部有黃帶。魬鯛(盤仔)體色近黃鯛,通常體型較小,有長棘和圓背。

【枋頭】=========
鯛科/平鯛屬/平鯛
(黃錫鯛、枋頭、邦頭、白嘉鱲)(金絲鱲、絲立)

IMG_20190428_212454
枋頭01

枋頭的鱗列與縱紋細緻平坦,或許平鯛之平由此而來。又有黃錫鯛與金絲鱲之名,是否因為體色如錫又綴有金絲紋?

枋頭習性不會互殘,可以減少螺害,清除餌料碎屑和藻類,是養殖魚也是很好的工作魚,在文蛤池、虱目魚池混養成效不錯,在東石沿岸蚵棚放流共生,可收抑制蚵螺之效。今年三月下旬我在東石漁港拍到一小堆枋頭,雖然不大(20公分許)但都很漂亮,希望它們都是吃蚵螺長大的。

【赤翅仔】=========
鯛科/棘鯛屬/黃鰭棘鯛
(黃鰭鯛、黃鰭、赤翅仔、赤翅、花身、鏡鯛)

黃鰭鯛
花身雞魚_鯻科

胡世安對鯛魚的描述中有「小者名紅翅葢其子也。」,是否赤翅仔之名正是從紅翅而來?如是,本覺得俗又土的名,突然古雅起來。另有黃鰭鯛、黃腳立之名,這些名字正好把赤翅仔的特色點明,其腹鰭、臀鰭和尾鰭下部為黃色,特徵很明顯。還有一名"花身",台灣應該很少人用,通常說花身指的是花身雞魚,其尾鰭有五條黯紋。

我從小就有媽媽買赤翅仔的印象,五、六十年前,這應該是常見的食用魚,價錢應不貴,不然我也吃不到。現在的赤翅仔大多數來自養殖。

【黑格】=========
鯛科/棘鯛屬/琉球黃鰭棘鯛 (白格)
鯛科/棘鯛屬/太平洋棘鯛 (烏格、烏鯮、番黑格、正烏格)
鯛科/棘鯛屬/黑棘鯛 (黑鯛、烏格、黑格、厚唇、烏毛、烏鱠、黑頰)
鯛科/棘鯛屬/橘鰭棘鯛 (橘鰭鯛、烏格、黑格、厚唇)
鯛科/棘鯛屬/臺灣棘鯛 (臺灣黑鯛、烏格、黑格、琉球黑鯛、太平洋黑鯛、烏鯮)

黑格

棘鯛屬的魚除了黃鰭鯛(赤翅)和罕見的琉球黃鰭棘鯛(白格)之外,幾乎都有黑格之名。也有仔細分出白格、沙格、灰格、黑格,但似乎人言言殊混用嚴重。老實說,這些"格"魚,黑也沒那麼黑,白也沒那麼白。

黑、白當然是說顏色,那「格」是什麼?《異魚圖贊補閏集》裡說「烏頰」,「頰」應該是鰓蓋或鰓蓋某部,這些「格」魚的頰有什麼特色我看不出來,勉強說,鰓蓋邊側線起點處有一黑點,不過這也稱不上是明顯特徵。另外,「格」魚都在棘鯛屬,這是不是暗示了「格」和這些強大的硬棘背鰭有點關係?「格」是什麼?我找不到答案,只能有待高明了。

最常見的黑格是黑鯛(棘鯛屬/黑棘鯛)。黑格是磯釣客的最愛,有「夏天釣黑格,冬天釣黑毛」的說法,黑格力大如牛又有黑牛之稱。

蚵棚的海域也是鯛魚生長的好環境,到東石除了買蚵還可以買鯛。三月下旬我在東石漁港的拍賣市場裡逛,選擇不多,買了四尾不到20公分長的黑格,拎到對面的餐廳請老闆料理。我們四人一人一尾,吃得很開心。食畢謝過老闆,順便問本地當令的魚。老闆為我們詳說:

「現在稍微早了些,再過一陣子,鯛魚類就越來越好吃了。」

「啊!那我們今天買的黑格不就還沒適合吃?」

「這般大小也稍微可以吃了啦!」老闆一邊笑一邊委婉地說。

我們雖然做了功課,到對的地方來吃對的魚,可是還是出了一點點糗。會吃魚,真還不是認得出、買得到那麼簡單,和魚大不大、鮮不鮮、旬不旬都有關。

###

參考資料

《一鉴12鲷|海峡两岸最为常见的12种鲷鱼》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32364017

《RFI黑鯛》http://oceaninc.pixnet.net/blog/post/59741005-rfi黑鯛

《日本的代表鱼——鲷鱼》http://www.sohu.com/a/291737522_696240

###

鯛科六魚 : 嘉鱲/ 赤鯮/ 盤仔/ 枋頭/ 赤翅/ 黑格 有 “ 5 則留言 ”

  1. 記得小時候漁攤上還有一種紅盤仔的鯛,大小剛好裝滿一盤子,且體長呈橙紅色,故名。也可能就是這裡說的盤仔。

    Liked by 1 person

    • 有查到幾則紅盤仔魚的說法,都是盤仔。看來都是二長棘犁齒鯛。還看到「盤仔假赤鯮」的趣事。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ocal/698823

  2. 讀完此篇整理,收穫滿滿,知道來龍去脈後,更容易記得誰是誰,否則市場鮮魚俗名混雜,老是錯認也覺得彆扭。期望能讀到更多相關整理,感謝您的紀錄與分享!

    Liked by 1 person

發表留言